2023年已然收官,对于电池新能源行业来说,这一年极具挑战,既有浩浩荡荡的产业扩产潮、跨界潮、上市潮,也有此起彼伏的停产潮、去库潮和退市潮......整体来看,2023年,我国电池新能源产业迎来寒冬,却在寒冬中孕育突破。

 图片来源:远景动力

图片来源:远景动力

2023年已然收官,对于电池新能源行业来说,这一年极具挑战,既有浩浩荡荡的产业扩产潮、跨界潮、上市潮,也有此起彼伏的停产潮、去库潮和退市潮......整体来看,2023年,我国电池新能源产业迎来寒冬,却也在寒冬中孕育突破。 

2024年新年伊始,电池网(微号:mybattery)特整理2023年电池新能源行业十大国内新闻,复盘过去一年里电池新能源行业的跌宕起伏。 

2023年,储能领域扩产潮与厮杀战相继出现;

2023年,新能源汽车加速跑与价格战同时上演;

2023年,造车新势力交付量冲高与两极分化同步演进;

2023年,动力电池领域车企自研自造逐步落实的同时,又遇去库大潮;

2023年,中国站上汽车出口冠军宝座,电池新能源产业链出海提速;

2023年,锂价坐上过山车一泻千里,产业链利益重新分配;

2023年,资本市场IPO收紧,上市公司再融资相继下调;

2023年,新技术产业化落地持续突破,行业专利纠纷集中爆发;

2023年,跨界锂业一边跑步入场,一边黯然离场;

2023年,ABEC论坛再赋能电池新能源产业发展,2024年再启新程…… 

扩产潮与厮杀战

近年来,储能电池市场增速超越动力电池,成为锂电池应用新的增量市场。业内专家预测,到2025年全球储能市场空间或将达万亿元左右,到2030年中国新型储能产业规模将接近3万亿元。在此背景下,储能赛道一路升温,政策、资本双双出手,企业扩产浪潮不断,不仅国内动力电池企业积极向储能领域延伸,同时,一批专业储能公司也快速成长,跨界者也前来布局分羹…… 

国家能源局的一组数据显示,2023年上半年,我国新型储能新投运装机规模约863万千瓦/1772万千瓦时,相当于此前历年累计装机规模总和。但伴随产业高速增长,储能赛道前路看似繁花似锦,但实则已危机四伏:扩产潮下,产能过剩担忧已现、无序竞争、产品同质化严重、价格战愈演愈烈,部分储能企业已出现停产、减产、大规模裁人等现象……行业风险正持续加剧。 

本网点评:蓝海未启,价格竞争已处红海,是对2023年储能产业发展的真实写照,部分上市公司利润下降,行业内卷严重,洗牌危机前夜已至,寻求新应用场景的扩容和技术的持续突破或将成为破题关键。 

加速跑与价格战 

2023年,我国新能源汽车迎来新的发展节点,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于7月下线,意味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在产业化、市场化的基础上,正式迈入规模化、全球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。 

在连续8年产销领跑全球,市场份额超过60%的基础上,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保持“快车道”发展态势,跑出了属于中国的加速度。从时间节点来看,我国新能源汽车达成第一个1000万辆,用了15年;完成第二个1000万辆,仅用了17个月。2023年11月,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再提速,单月产销首破百万辆,在此基础上,年度产销900万辆已不在话下。业内人士预计,2023年全年或也有望冲击950万辆,同时渗透率或将超过33%。 

同时,在2023年,比亚迪率先下线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,成为全球首家达成这一里程碑的车企;特斯拉上海工厂于9月7日下线第200万辆整车;理想汽车9月27日官宣第50万辆汽车交付;广汽埃安第100万辆整车也于12月28日下线。 

产量规模越来越大,里程碑达成时间越来越短的同时,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内卷也更加严重。2023年1月5日,特斯拉以“降价换量”策略打响国内新能源汽车降价第一枪,随后多个新能源车企“跟牌”,不仅有上万的价格下调,更有骨折式补贴降价,花样层出不穷。年中价格战再度掀起高潮,一直秉持不降价的蔚来也重磅宣布,旗下全系车型起售价下调3万元,租用电池版本产品起售价最低已下探至22.8万元起。 岁末年终,国内近20多家车企更是再掀第三轮规模化价格战,部分车型现金优惠高达12万元。价格之战可谓从年初打到年尾,“钜惠”成为2023年新能源汽车领域关键词的当下,车企间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。 

本网点评:降价潮在2024年依旧在蔓延,奇瑞已率先打响新年官降第一枪,旗下车型官降至高8000元!在快鱼吃慢鱼的时代,加速跑不是坏事,但对盈利能力的严重消耗,却让大部分新能源车企长久处于“失血”状态,如何聚焦利润山头,实现增收又增利,已经成为我国新能源车企能否实现有效奔跑的重要命题。

交付冲高与两极分化

当前,“月度榜单”的发布已成为新能源行业评判造车新势力的最佳平台。相较2022年,主流造车新势力在2023年交付量普遍大有提升。其中,表现最为突出的当属理想汽车,交付量连攀新高。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12月份,理想汽车以最高销售纪录5万辆交出最好月度成绩,2023年全年交付量达37.6万辆,成为2023年国内造车新势力年度销冠。而在2022年,其年交付量仅为13.32万辆。 

造车新势力,悲喜并不相通,在交付量冲高的同时,竞争格局也在逐步分化。其中,曾经名噪一时的“蔚小理”格局已重塑,去年的年度销冠哪吒汽车,连续多月交付量破万后,在2023年最后一个月却出现大幅下滑。除了目前还活跃在舞台上的,还有不少造车新势力正饱受生存挑战,拜腾、天际、奇点等提前离场,爱驰、雷丁、威马等也在2023年再次爆雷,难逃经营泥沼。 

值得一提的是,即便行业两极分化趋势明显,但“华小魅”(华为、小米、魅族)等企业仍在加速竞逐智能电动汽车赛道,他们的加入,或将为分化明显的造车新势力带来新的竞争流量,但“华小魅”究竟能不能将优势转化为胜势,还需要时间来验证。 

本网点评:步履不停,进化不止。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会让中国造车新势力越来越好,造车新势力中没有常胜将军,唯有时刻调至最佳模式的车企,才能在劲敌环伺下“走出来”并“走上去”。 

自研落地与去库压力

在经历了三年疫情后,保持供应链稳定和自主可控已成为车企深刻的“教训”。对新能源汽车整车厂来说,2022年“电池荒”后,绝不给电池企业打工也成为了整车厂的最大呼声。于是,车企电池自研自造冲锋号相继吹起,一时间,官宣消息不绝于耳。 

电池网梳理发现,2023年,那些喊着要自造电池的车企已付诸行动:比亚迪、长城汽车、蔚来、吉利汽车、广汽集团、长安汽车、理想汽车、中国一汽、奇瑞集团、上汽集团、江淮汽车等国内整车厂自研自造动力电池计划正逐步落到实处。 

在比亚迪、长城汽车打头阵下,蔚来自研的半固态电池表现了超长续航能力;吉利旗下极氪首款自研金砖电池科技含量实现了全球多项第一;广汽埃安旗下因湃电池智能生态工厂迎来竣工,弹匣电池2.0实现新突破;长安汽车电池品牌“金钟罩”,全面解决用户购车焦虑…… 

然而,在整车厂电池自研计划陆续落地的同时,2023年,“产能结构性过剩”和“去库存”却逐渐成为动力电池头顶上的一层阴霾,研究机构EVTank最新数据显示,截止到2023年6月底,纳入EVTank统计范围的全球46家动力(储能)电池企业的实际产能已经达到2383.6GWh,到2026年年底,规划合计产能将达到6730.0GWh,相比2023年上半年的实际产能增长182.3%。而在需求方面,2023年和2026年全球动力(储能)电池的需求量将分别为1096.5GWh和2614.6GWh,全行业的名义产能利用率将从2023年的46.0%下降到2026年的38.8%。 

另外,在库存方面,EVTank统计数据显示,2022年全产业链的动力电池库存高达164.8GWh,2022年全行业的动力电池库存达到历史新高,使得2023年行业去库存的压力大增。从代表性的上市公司来看,不完全统计的产业链35家上市公司的存货合计高达2736.9亿元,多家上市公司的存货应收占比超过50%。 

本网点评:有业内人士预计,2024年或将是动力电池产能出清关键年。另外,在动力电池产能过剩压力及去库存状态持续下,车企发力电池自研自造,技术是否领先,成本是否降低,都在考验着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,究竟能否真正赋能自家新能源汽车强势发展还需上车验证。 

出海热与政策阻 

2023年12月28日,日本汽车工业协会(JAMA)最新数据显示,1-11月,日本汽车出口量为399万辆。而同期,据中汽协统计数据,中国汽车出口量为441.2万辆,同比增长65.1%。这也意味着中国已超越日本,成为汽车出口第一大国,全球汽车格局迎来重整。 

与此同时,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速已超过燃油车,正在成为汽车出口的重要一极。2023年11月,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月度总额达到了有史以来最高值——32亿美元。 

“不是买不起日系车、德系车,而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更有性价比。”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内卷严重下,外出掘金、实现产品当地化已成为产业链企业谋求新发展的不二选择。然而,抢滩并非易事,中国在电池新能源产业链的成本优势领先全球,引发了各国忌惮,美国《通胀削减法案》和欧盟《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》等海外政策的相继出台都对中国企业出海提出了不小的挑战。 

为规避贸易壁垒风险,降低关税和运输成本,寻求享受海外动力电池本土化政策红利,2023年,也成为我国电池商、材料厂、设备企业加速海外布局的一年。在电池领域,综合电池网统计,从国内锂电池企业海外建厂整体情况来看,目前,我国锂电池企业海外建厂数量已达32个(包含电芯、模组PACK工厂),其中,22个工厂公布了规划产能,总计超过552.5GWh。 在材料领域,在电池网不完全统计下,2023年以来,国内电池新能源产业中游材料领域出海布局动态就已有24项。此外,利元亨、先导智能等一批装备企业也已率先开启海外布局。 

本网点评:2023年以来,以新能源汽车、锂电池、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“新三样”,正驰骋在新赛道上,产业出口也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。然而,掘金海外市场,中国企业能否像在国内一样保持成本优势,能否应对海外政策拦路虎,还需要在不确定性和商业机会之间进行衡量、提升话语权。 

生死线与护城河

“没有最低,只有更低。”2023年,最让电池新能源产业链企业焦虑的莫过于锂价了。年初,碳酸锂价格还处于近60万元/吨的高位,行至4月便一泻千里跌破18万元/吨,虽然月底出现反弹,一度平稳保持在吨位30万元左右,但经不住行业高库存压力,至6月末重新掉头下行,年末无论是期货还是现货市场,碳酸锂吨价均行至10万元以下,全年价格跌幅超过83%。 

相较2022年高光时刻,2023年,量价双杀下的锂业公司业绩也随之跳水。据电池网此前不完全统计,2023年前三季度,统计在内的23家锂矿及锂盐领域上市公司中,16家营收出现负增长,占比近7成;20家净利润负增长,占比超8成,其中三家出现亏损。与此同时,锂电产业链利益面临重新分配。 

曾经高高在上的碳酸锂从神坛跌落,伴随而来的是,进口锂矿提锂的生产成本已无法覆盖,甚至正逼近于本土云母提锂的生产成本,引发锂矿提锂全线停产风险,部分锂盐厂商也已停止出货和接单。业内人士分析,春节前碳酸锂需求难有起色,而节后预计锂盐新增产能释放与高成本产能出清同时上演。多重因素夹击下,2024年锂价波动预计相对平稳,向下空间有限,但向上动力也不足。更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,未来碳酸锂价格低于10万元/吨或将成为常态。 

产业寒冬之下,如何构筑生存护城河成为锂业上市公司的重要命题。仅12月下旬,就有盛新锂能、天齐锂业、大中矿业等企业相继发布公告,增资补血御寒,提升抗风险能力。另外,盐湖股份、万里石、大为股份、天赐材料等不少上市公司也在周期底部逆势扩产,持续提升原材料自给率,等待春天的复苏。 

本网点评: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,电池新能源产业更是一个周期性极强的赛道,上游资源亦是如此。需要注意的是,能否成功穿越底部周期,还要看公司在长期订单的储备、原材料自给率的提升以及锂化合物生产加工水平提升的发力上。 

IPO收紧与融资缩水 

与碳酸锂市场情况类似,2023年资本市场也迎来大降温。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,2023年以来,A股市场动荡加大,增量资金入市不足,急需逆周期调节。8月18日,证监会提出,“合理把握IPO、再融资节奏,完善一二级市场逆周期调节。”8月27日,证监会再次提出,“根据近期市场情况,阶段性收紧IPO节奏,促进投融资两端的动态平衡”。 

在政策收紧下,2023年9月29日至12月21月,整整84天,沪深交易所IPO的受理都处于停滞状态。直至12月22日才有所恢复,截至12月31日,沪深两市迎来2家电池新能源产业链企业新增受理。 

IPO审核趋严,2023年企业终止上市申请也迎来数量新高,合计达299家之多。其中,在电池新能源领域,西恩科技、品胜电子、博石高科、南高峰、爱士惟等多家企业IPO相继折戟。 

除了IPO阶段性收紧,伴随再融资新规落地,不少上市公司也相继下调了融资金额:胜华新材定增额从45亿元大幅下降至19.9亿元;多氟多55亿元定增也调整为不超过20亿元……此外,海辰药业、鼎胜新材、云天化等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募资事项也相继终止。 

2023年,虽然A股市场融资事件整体减少,但北交所的崛起和港交所的放权为企业带来了新的选择,其中,2023年,北交所共有8家电池新能源产业链企业上市,还有多家后备军IPO在途;港交所也迎来动力电池装车量TOP10企业成功入驻,“候场”名单愈发壮大。

本网点评:随着国内资本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,中国资本市场进入全面注册制时代。利用资本市场违法违规“造富”,带病上市等情况正得到进一步遏制。展望未来,IPO也将倾向于支持科技创新、先进制造、绿色发展等相关领域,利好电池新能源产业链加速拥抱资本市场。 

技术突破与专利保护 

“技术创新将是一块试金石。”在国内市场迈向内卷时代下,电池新能源产业链企业面对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与成本挑战,催生的技术创新也在提速,2023年,技术突破已成为电池新能源领域的又一热词。 

电池环节,2023年,钠离子电池已实现上车应用,半固态电池产业应用提速,固态电池产品脚步渐行渐近……此外,超充电池也在2023年大量配套搭载新能源车,大幅改善了新能源汽车补能焦虑。以宁德时代为例,在推出4C麒麟电池之后,2023年,公司再次突破磷酸铁锂材料体系的性能边界,推出全球首款磷酸铁锂4C超充电池——神行,开创性地实现超快充、长续航和高安全兼得,大幅度减少大众补能焦虑,一时间,北汽、奇瑞、阿维塔、哪吒汽车等品牌纷纷官宣,将实现配套搭载。 

材料领域,2023年,经过长时间的技术路线调整和送样验证,铜复合集流体已实现从1-100的跨越,开启了大规模量产新时代;磷酸锰铁锂在“快进键”模式持续下,也迎来上车应用,进入商业化量产新环节。此外,在2023年里,单晶三元、硅基负极等多种新材料应用也在加速推进。 

新技术持续突破的同时,面对越来越多的玩家入局加码,企业对专利技术的保护也日渐凸显,特别是2023年以来,国内锂电池行业专利纠纷集中爆发。电池方面,珠海冠宇继续对阵宁德新能源;材料方面,正极材料、锂电隔膜及电解液领域企业的专利诉讼不断爆发。针对锂电领域愈加频繁的专利诉讼,业内人指出,锂电池知识产权纠纷已全链条爆发。

本网点评:材料和化学体系创新已成为未来电池产业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,对专利技术的保护也已化身成为企业竞争间的攻防战。突围之战,胜算几何?站稳技术高地,或将占得最大优势。 

跑步入场与黯然离场

近年以来,电池新能源这片蓝海吸引了众多企业跨界入局,重大资产重组、收购兼并、设立新公司、战略合作等方式层出不穷。2023年上半年,跨界投资者依然身影频现。据电池网不完全统计,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,就有超24家公司传出跨界布局电池新能源赛道新动态,拟跨界的企业所在的行业形形色色,涉及房地产、环保、服装、食品、化工、物流、玩具、陶瓷、LED、酒业等多个领域。 

“成长如期,征途未尽。”伴随电池新能源赛道产能过剩凸显,需求不振,资本迟疑,产业内卷持续升级,厮杀战、价格战、专利战下,多家跨界公司又发起“撤退”信号:在踏入储能领域不到一年后,昆仑万维公告称拟转让控股储能公司、剥离该公司储能业务;房地产厂商冠城大通旗下冠城瑞闽因资不抵债也将面临剥离或转让;为拓展锂电产业链而收购正极材料厂商股权后,2023年,明冠新材决定出售相关股权。此外,*ST宋都、百合花、*ST未来、珈伟新能、厚能股份、中元股份等等新入局企业纷纷也或宣告停产、或终止跨界。 

与上述几家企业不同的是,*ST必康起初转型之路还算顺畅,但在2023年的产业寒冬下,最终也难逃退市风险。 

本网点评:电池新能源行业新一轮深度调整期已然开启,品牌向上破局革新,产业生态加速重构,淘汰赛不断上演。而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,单纯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切入锂电的企业,大抵熬不过这次洗牌。 

聚势而兴与价值共赢 

12月4日-7日,全球电池行业盛会——ABEC 2023丨第10届中国(深圳)电池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在广东深圳举行,来自全球电池新能源产业链的“政、产、学、研、金、服、用”各界600+嘉宾出席盛会。在2023年,ABEC深度聚焦电池新能源产业“内卷”困境与“外卷”机遇,51位发言嘉宾围绕“竞争or竞合,发现产业突围路径与蜕变力量”这一主题,六大板块和两场互动论坛深入探讨,在交流与分享中,实现精准对接,价值对话,资源整合,共享双碳新机遇。 

“聚势而兴,价值共赢。”ABEC自2013年创办以来,始终秉持初心,为电池新能源全产业链企业家提供了一个同行通道、沟通桥梁、资源平台,营造健康有序、共生共赢的生态系统,见证了超过350位演讲嘉宾的智慧碰撞与观点交锋,获得了超过400家品牌赞助商的支持与认可,累计参加论坛的国内外企业与机构达5000余家,涉及30余个国家的数千位重量级嘉宾,服务了海内外逾万名企业家和创业者。 

继江西宜春、四川成都、湖北武汉、湖南宁乡、广东汕头、山东青岛、江苏常州、湖南长沙、广东东莞、广东深圳后,ABEC也将迎来崭新的第11届,论坛也将继续以其前瞻性、权威性、开放性、包容性和专业性,持续向着世界性的顶尖技术和市场应用的交流峰会和资源平台努力。 

本网点评: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、电池“达沃斯”组委会执行主席于清教表示,竞速电池新能源赛道,良性竞合方能致远。以更低的成本造出更高质量的产品,构建稳定的供应链体系,实现市场订单的稳健增长,以及构筑全产业健康良性的商业竞争生态环境,是电池新能源产业链企业在深度洗牌中成功穿越周期的关键,也是中国在这一领域持续保持领先优势的根本。

延伸阅读:

动力去库,储能跌价!2023年电池新能源订单都去哪了?

新能源汽车2023年度成绩单:有人狂奔,有人掉队

[责任编辑:林音]

免责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电池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,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!

凡本网注明?“来源:XXX(非电池网)”的作品,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、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一周内进行,以便我们及时处理、删除。电话:400-6197-660-2?邮箱:119@itdcw.com

电池网微信
动力电池
锂电池
新能源汽车